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改變,我國五大通用塑料——PE、PVC、PP、ABS、PS的供應格局發生了哪些大變化?塑料行業產能過剩越演越烈,環境標準不斷提高 ,塑料行業的當務之急是什么?
從2011年至2015年在五大通用塑料的產能占比中,PE產能占比從22%增至24%,PVC從產能占比45%降為36%,PP的產能占比增加至28%,ABS和PS產能擴增速度相對較慢,基本為6%沒變。
綜合中國產量以及進口量的情況,計算五大通用塑料的自給率。整體上中國產能持續擴增,從2011年至2015年,五大通用塑料自給率均有所上升。
PVC的自給率提高了8%至99%,PP的自給率上漲11%至78%,自給率較高的主要原因為PVC和PP的產能較大。
ABS自給率增加10%至62%,PS自給率增加7%至73%,PE自給率增加1%至58%。PE自給率不及PVC和PP,主要是中國供應結構的限制,對部分進口產品較為依賴,主要分為價格依賴和產品類型依賴。
ABS、PS中國消費量有限,隨著中國產能的擴增,自給率逐漸提高。
從五大通用塑料的營銷模式看,PE和PP的直銷率相對較高,均在40%以上,而ABS和PVC的直銷率相對較低,自給率不高于30%,主要是各塑料產品的客戶群體、資金能力以及客戶集散地存在差異。
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產能、去庫存的任務,PVC去產能趨勢較為明顯,而PP產能擴增計劃仍較多,若不及時控制PP產能的擴增速度,PVC的現在即為PP的明天。
相對PP而言,PE的產能擴增速度相對較低,PE與PP價差較大,華東區域的價差在1800元/噸。從五大通用塑料目前的價格水平上看,價格與產能成反比,ABS的產能相對較小,產能擴增速度較為緩慢,ABS的價格高于10000元/噸;而PVC產能最大,中國供應面的壓力較大,PVC的價格低于6000元/噸。
中國經濟增長步入換擋期,速度放緩,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受到影響,中國大宗商品的供應增速應當同步調整。只有控制好產能擴增速度,產品的價格才能相對堅挺,否則只能在過剩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行情難以出現較佳表現。
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大氣候下,塑料行業產能過剩越演越烈,環境標準不斷提高 ,塑料行業的當務之急是什么?
控制產能擴增速度,根據終端需求。
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及中國經濟進入“新常態”的大背景下,國內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過剩,結構性過剩矛盾突出。近幾年,塑料行業市場不斷增溫,塑料上游企業及下游生產企業不斷投產增加新裝置,產能過剩問題越演越烈,當前終端行業伴隨經濟下行趨勢表現偏弱,塑料行業整體持續走弱。
調整經營思路,擁抱互聯網時代。
塑料行業這種每天都發生的生產、流通行為,歷年來基本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,在這種傳統現貨交易過程中,從原料到制品再到消費者,每個環節行業和商品信息傳遞范圍有限,路徑單一,原料和產品價格不透明,更大的問題是小微型塑料實體企業往往無法直接面對原料生產商,必須接受經二次以上轉手流通的原料,企業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資金在這一過程中被消耗,企業運營成本增加,產品生產流通周期加長。
互聯網時代,電子商務技術所具備的功能多樣、信息公開、環節簡單、融資快捷、成本低廉、運用便捷的服務功能,如果迅速融入傳統塑料制造業,將極大地提高整個行業的生態。
此外,塑料實體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和應用,對促使企業在線拓展企業品牌、增加服務價值,降低企業運營綜合成本、擴大產品或物資銷售,增加拓寬企業與客戶互動交流,從而推動企業運營模式變革創新、轉型升級發展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。
走綠色發展之路,促進塑料的回收與再生。
據分析,低碳塑料可以降低生產、加工、儲存、使用甚至廢棄等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,從而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。從材料加工到最終的應用,低碳節能已然貫穿到塑料加工的整個產業鏈,并毫無疑問地成為塑料行業市場最受關注的熱點。在不久的未來,塑料行業將朝自動化、輕量化以及可持續化的方向轉型。
塑料的綠色發展是塑料行業由低端向高端邁進的唯一發展路徑,也是未來的曙光之所在。未來塑料行業的科學發展道路依然是清晰可見的。